當下磚瓦行業焙燒窯主要為隧道窯,其次是即將淘汰的輪窯,無論是哪種窯型對入窯磚坯的干濕要求都很嚴格,這就是理論上講到的磚坯干燥殘余水分不能大于6%,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都會遇到磚坯干燥不好而入窯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常講到的“燒濕坯”。
首先焙燒窯燒濕坯不是一個常規操作,大都是因為破碎、成型、干燥不當而導致的一種應急難題,面對濕坯不要死守6%這道紅線,試問如果磚坯殘余水分為6.5%就不能進焙燒窯嗎?如果6.5%能進窯,以此類推,那么7%或10%也能進窯,所以問題的關鍵是進窯后的操作一定要到位,要有針對性,老一輩磚瓦人在實際生產中總結了一套燒濕坯的方法。
簡述為:燒濕坯四大原則。原則一:燒上不燒下——所謂燒燒不燒下,就是濕坯可以碼在窯的上部燒而不可以碼在下部燒,這就是干濕坯裝窯的原則。
高溫氣體在窯體上部,低溫氣流在下部,如果窯內碼的是含水率大于8%的濕坯,上部的濕坯將不斷蒸發水分,擴散到煙氣中排出窯外。
燒上不燒下的試驗資料證明:只要將濕坯裝到窯的上部,即使含水率高達17%,同樣可以燒出優質磚,這也為一次半碼燒提供了科學依據。
原則二:燒短不燒長——所謂燒短不燒長,就是燒濕坯時,預熱帶宜短不宜長。燒含水率6%~8%的磚坯時,一般用5個閘,有時用6個閘,預熱帶25~30m;燒含水率大于8%的半干坯和濕坯時一般只用4個閘,預熱帶15~20m,因為燒濕坯煙氣中濕度大,溫度低,預熱帶稍長即出現坯垛凝露倒垛。只要保證預熱帶的煙氣溫度大于60度,水蒸氣不會達到飽和,磚垛也就不會凝露倒垛。
由于預熱帶短,離焙燒帶近,并加大了排潮力度,因此,應采用梯式陡閘,第一閘為有效高度的1/3,第二閘全提,第三閘為有效高度的2/3。閘要緩升緩降,分3~4次提到用提的高度,不可以一次到位,以保證氣流平穩。衡量預熱帶的長度和用閘多少合適,應以排潮溫度為準,即當排出窯外的煙氣溫度低于60度時,預熱帶應縮短,減少用閘。燒干坯時,一般7排落首閘,燒濕坯時一般4排落首閘。
原則三:燒高不燒低——所謂燒高不燒低,就是燒濕坯的預熱帶風閘的使用要近閘高吊,這在燒干坯是禁忌的。近閘高吊可迅速將高濕的煙氣排出窯外,避免磚坯凝露。
如果磚坯含水率過高,或采用一次碼燒工藝,可以采取特殊的操作方法,即把焙燒帶前的預熱帶火眼打開,讓其進風,加速排潮。試驗證明,打開火眼的最佳位置是焙燒帶面火前3排至首閘這一段火眼,一般為8排32個火眼。如果仍出現排潮速度過快或不足,則減少或增加一排火眼。
風閘試驗正梯式閘或平閘,但要吊高,原來提20mm,打開火眼蓋就應提到70mm,這樣排潮速度可加快2倍以上。試驗證明,采用這種排潮燒濕坯方法,產量和質量與燒干坯一樣。另外,由于焙燒帶強氧化氣氛,火行速度加快,耗煤反而有所降低。如果煙囪或風機抽力好,產量可提高25%,磚的質量也有所提高。
原則四:火眼排潮——所謂火眼排潮就是將輪窯廢熱氣流由上向下流動,人為的改變由下向上流動,廢熱氣吸汲濕坯中的水分后,由火眼排出窯外。
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預熱帶前端窯門處安置一臺可移動的軸流風機,抽預熱帶的高溫廢煙氣注入預熱帶預熱帶前端的窯室,干燥濕坯后,包含大量水分的煙氣從預熱帶前端打開的火眼排出。試驗證明,采用這種燒濕坯的方法,即使入窯磚坯的含水率為14.3%,也可以燒出好磚。預熱帶的長度可控制在5~6個窯室,排出的廢煙溫度為60度左右,使煙氣預熱得到了充分利用。
這種操作方法注意的是:碼窯時每個窯室正對窯門處要留一個50mm拉縫,以便軸流風機抽風,軸流風機的功率為2.8~5.5kw。軸流風機要隨著火行方向前移,干燥好一個窯室向前移動一次。
綜述四大原則可以看出這是針對輪窯的具體要求,借鑒到隧道窯道理相同,核心就是給濕坯一個合理的干燥空間,操作的原則是通過風閘、火眼、風機等將濕氣及時排出窯外。
內容來源于百度
電話:0537-8726655
手機:15554406518
微信:zwpt123
地址:山東省金鄉縣智慧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