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結磚瓦行業面臨那些困境,出路在哪?
——兼談裝備制造企業的轉型突破
燒結磚瓦作為建筑領域的基礎材料,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建筑工業化和環保治理水平。然而,當前燒結磚瓦行業與裝備制造企業均面臨諸多挑戰,亟待通過系統性改革尋求出路。本文將從行業困境、轉型方向及裝備制造企業的協同作用三個維度展開分析,探尋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燒結磚瓦行業的困境:產能、環保與技術的多重困局
1. 產能過剩與置換混亂
燒結磚瓦行業長期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以資陽市為例,75家企業中68%規模小于6000萬塊標磚/年,企業分布散、產能底數不清。政策執行層面,產能置換政策大打折扣,部分企業通過虛報產能進行違規置換,導致“減量置換”反而增量,如安岳縣某磚廠產能置換后增幅達67%。產能數據的混亂使得行業難以實現結構性優化。
2. 環保壓力大,污染治理不力
磚瓦生產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突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占大氣重點管控企業的大比例。督察發現,部分企業環保設施破損(如簡樂橋機磚廠廢氣管道破損)、礦山開采“一面墻”式粗放開采、生態修復滯后,加之錯峰生產政策執行時緊時松,導致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受阻。
3. 技術裝備落后,工業化水平低
行業普遍存在設備陳舊、自動化程度低的問題,難以適應綠色生產要求。天津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當前裝備水平較低、生產集中度差,制約了建筑現代化進程。技術升級的滯后進一步加劇了能耗與排放矛盾。
4. 監管失守,違法現象頻發
部分企業未批先建、手續不全問題嚴重,如安岳縣明正頁巖磚廠在未獲土地、能耗、環評手續的情況下開工。監管部門對違法排污、生態破壞的查處力度不足,形成監管漏洞。
二、裝備制造企業的困境:人才、成本與轉型壓力交織
1. 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適配性差
裝備制造企業面臨“用工荒”與技術人才結構失衡的雙重困境。盡管投入增加,但政、校、企協同不足導致人才培養陷入“內卷化”,畢業生技能與高端裝備制造需求不匹配,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與智能化升級。
2. 成本高企與市場競爭加劇
裝備制造產品結構復雜、體型大,生產周期長、用工成本高。同時,國內外市場競爭激烈,企業需在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間尋找平衡,面臨“雙向擠壓”的生存壓力。
3. 數字化轉型滯后,效率瓶頸凸顯
部分企業未充分應用5G+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生產管理仍依賴傳統模式,導致生產效率低、資源浪費大,難以應對個性化、柔性化生產需求。
三、出路在哪?:政策、技術、人才與協同創新驅動
1. 燒結磚瓦行業:綠色轉型與結構優化
● 產能置換與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目錄,建立動態產能數據庫,杜絕虛報置換。如天津方案提出率先淘汰輪窯生產線,推動高質產品生產。
● 環保與節能技術升級:推廣低氮燒成技術、窯爐煙氣綜合治理裝備,落實錯峰生產與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在線監測。
● 智能化與綠色制造融合:建設智能制造示范線,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利用工業固廢(如粉煤灰)提升資源利用率,發展裝配式墻材以適應建筑工業化需求。
● 強化監管與行業自律:地方政府需壓實責任,公開不達標企業名單,通過信用評價體系約束企業行為,鼓勵質量自我聲明承諾。
2. 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賦能與人培機制創新
● 5G+工業互聯網突破效率瓶頸:應用數字孿生、遠程運維等技術優化生產流程,降低用工依賴與成本。如通過智能設備實時監測燒結磚瓦生產線,提升窯爐熱效率。
● 產教融合破解人才困局:推動“工教結合”與1+X證書制度,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開發符合行業新標準的課程,培養適配高端裝備制造的技術技能人才。
● 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雙驅動:利用政府簡政放權政策,加速“機器代人”項目落地;參與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突破,開發輕量化、多功能一體化裝備,滿足燒結磚瓦行業綠色轉型需求。
3. 協同突破:產業鏈上下游聯動
燒結磚瓦行業與裝備制造企業需建立緊密協同機制:前者為后者提供應用場景與需求反饋,后者向前者輸出智能裝備與技術服務。例如,裝備制造企業可針對磚瓦行業開發定制化環保設備,同時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遠程維護,降低客戶運維成本,形成共贏生態。
結語
燒結磚瓦行業的轉型突圍,需以綠色化、智能化、集約化為核心,破解產能、環保與技術困局;裝備制造企業的突破,則需借力數字化技術、產教融合與政策創新,化解人才與成本壓力。二者唯有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才能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實現注入持久動力。面對挑戰,唯有破局舊模式、構建新生態,方能在變革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內容來源于百度電話:0537-8726655
手機:15554406518
微信:zwpt123
地址:山東省金鄉縣智慧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