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出的磚上有或大或小的黑印,出現黑印磚現象是令很多磚廠老板頭疼和不解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黑印磚?怎樣解決這一問題?今日讓小編來為您支招!
所謂磚上的黑印。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外投煤太多,堆積在窯底或是窯車面上,沒有完全燃燒或是外投煤的灰分太多,而與磚坯接觸部分由于碳的沉積作用或是缺氧,而使磚上出現波形藍色或黑色。這種情況一般稱為“黑頭磚”或“黑腿磚”。外投煤要注意所用煤質的灰分大小,如灰分大時,應適當提高炕腿碼法;或適當高提遠閘加強底火;外投煤一定要做到少量勤添,使燃料充分燃燒,借以避免或減少“黑頭”磚。須提及的是加大內燃的程度,也可以大幅度地減少“黑頭”磚。
另外一種是內燃磚在兩個磚坯的疊壓處,由于缺氧而局部形成還原氣氛,使磚上出現局部深色到黑色印跡。這種情況一般稱為“壓花”。因為國內絕大多數磚廠都是內燃法燒成工藝,磚表面(多在條面)上的“壓花”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由于磚坯與磚坯疊壓處因缺乏內燃料燃燒所必需的氧氣而處于還原性氣氛下,此處坯體中鐵的氧化物被還原成為一氧化鐵(FeO)或四氧化三鐵(Fe3O4)這樣一些低價態形式,故“壓花”處呈現出青灰或黑色(也有較輕的表現為紫紅色)。又因為這些低價態鐵的氧化物在坯體中有強烈的助熔作用,所以在焙燒過程中,在磚坯疊壓處形成的液相量要高于其他部位,而導致疊壓處焙燒后的收縮變形也大,這就是為什么在疊壓處往往會出現凹坑或是在其邊緣上有裂紋的原因。
避免“壓花”現象的主要措施有:選擇適當的碼坯形式,使磚坯的條面或頂面的疊壓面積盡可能降低到最小化,如在煤矸石磚或是高內燃磚坯的情況下,采用翻坯的方式,使磚坯的疊壓面處于切割面上,避免在磚坯條面或頂面上疊壓。實質上這是一種“壓花”轉移的措施。這種方式看來是將“壓花”轉移到了切割面上,在條面和頂面沒有了“壓花”,砌筑成的墻面上看不見這種缺陷。但是這種碼坯方式大大的不利于焙燒過程的進行。例如多孔磚的焙燒中,由于孔洞方向朝上,非常不利于通風、傳熱,從而造成了焙燒周期長,隧道窯的產量受到很大影響。這也給某些宣傳者造成了口實,諸如4.6m、6.9m隧道窯的產量還不如3.6m、3.9m的隧道窯等等說辭。但是這些說辭中都沒有涉及到碼坯的形式、碼坯的高度、產品質量以及條面和頂面有否“壓花”等問題。本質上,無論怎樣講,生產任何產品,首先應該保證產品質量是第一要緊的事情。按照這一基本原理說來,無論坯體中含有多少熱量,都應該在坯體出現液相之前(一般應在850℃之前)將其全部燃燒干凈,在850℃到最高燒成溫度之間應該使用其他外燃料來完成焙燒,絕對不能將內燃料帶入到燒成帶去。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壓花”的問題也可能就完全沒有了。當然,這僅是從產品質量的角度去談問題,在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以及燒結磚市場價格的實際情況下,我們還不能夠做到這些。
減少“壓花”的輔助措施還有:適當地延長焙燒周期,使內燃料盡可能地燃燒完全;或是適當地增大焙燒中的過剩空氣量;或是在泥條上面加砂子,減少接觸面積等等。然而,焙燒過程中介質的氧化還原氣氛對焙燒產品的影響極大,而且在較高內燃程度的情況下,坯體疊壓部分勢必處于強還原氣氛條件下,深色的亞鐵礦物必然形成。就國內目前燒結磚的生產實際狀況來講,要想借助于一些常規性的輔助焙燒操作手段,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壓花”。當然,全部采用外燃法焙燒磚,也就沒有了“壓花”一說。如在生產清水墻裝飾磚時,不加入內燃料,使用潔凈燃料焙燒,如天然氣,也就不會有“壓花”現象存在了。再如焙燒過程中在850℃以前——即液相出現之前,將所有的內燃料全部燃燒干凈,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黑印。
內容來源于百度
電話:0537-8726655
手機:15554406518
微信:zwpt123
地址:山東省金鄉縣智慧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