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霜,是指磚的表面出現白色斑點,此種斑點可以刷掉或洗去,好像是附著在磚面上的白色粉末,情況嚴重時磚面被白色粉末蓋滿已看不見磚的本色,更嚴重時磚面長滿“白毛”,磚的表面還可能出現魚鱗似的掉皮甚至磚體粉化。
泛霜的危害
由于泛霜在墻面施工時,會在磚面和水泥沙漿之間形成隔離層,嚴重削弱了水泥沙漿和磚面之間的粘結力,導致墻面“空鼓、脫落,所以在燒結磚的國家標準中明確規定:合格品只允許有中度泛霜,一級品允許有輕度泛霜,優級品不得出現泛霜,出現重度泛霜的燒結磚為不合格品,而一旦磚面上長出“白毛”磚面“剝離”、“掉皮”、“粉化”則是廢品。
泛霜怎么發生的燒結磚表面泛霜所出現的白色粉狀物質,主要是硫酸鎂(MgSO4),是由原燃料中的氧化鎂(MgO)、硫(S)和水(H2O)在一定條件下化合而成的。
焙燒時,硫被燒成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它們隨煙氣進入人工干燥室和室中的水蒸氣化合生成硫酸(H2SO4),硫酸碰見氧化鎂生成硫酸鎂,析出沉集于磚面形成泛霜。
它們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S+O2→SO2↑
2S+3O2→2SO3↑
SO3+H2O→H2SO4
H2SO4+MgO→MgSO4+H2O
可見,泛霜的出現必須同時具備氧化鎂、硫和水缺一不可。
在燒結磚的生產中,水是必不可少的物質,燃料中的硫又難于完全避免,因此,要求制磚原料中的氧化鎂含量不得超過5%。最好宜少于3%。
燒結磚在生產過程中,原料被充分混勻,因此生成的硫酸鎂也是均勻分布在磚里,但為什么泛霜都出現在磚的表面呢?而且總是在出窯以后或砌在墻上才慢慢出現呢?
這是因為硫酸鎂極易溶解于水,從窯中剛出來的磚是干的,數量極少的硫酸鎂均勻分布在磚里,顯現不出來,出窯以后,吸收了空氣中的水汽,或淋雨,以及砌筑前的淋水,使硫酸鎂溶入水中,以后在磚的干燥過程中硫酸鎂隨水一同滲出到磚的表面,水分蒸發后,硫酸鎂晶體被析出遺留在磚的表面形成白色的泛霜。
這就和曬海鹽一樣,水蒸發了鹽留下了。
因此泛霜是磚里的硫酸鎂被水溶解、吸收,帶出在磚的表面“集合”在一起被水“拋棄”的殘留物,而造成磚面、墻面上的泛霜。
泛霜的幾種情況墻面上的泛霜大多在墻砌好的干燥過程中,或基本干燥以后才出現,按泛霜在墻面上出現的部位,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僅在墻的磚面上出現泛霜,這無疑是磚本身就存在的問題。
二是磚面上沒有泛霜,僅在灰縫上或灰縫的邊緣出現泛霜,這是水泥沙漿的責任,因為,當水泥質量不好,其中的氧化鈣也同樣會生成硫酸鈣,也同樣會產生泛霜。
三是磚面和灰縫上都出現泛霜,則應是磚和水泥都有問題。
四是砌好的墻面上半截完全沒有泛霜,下半截才有泛霜而且是越往下泛霜越嚴重,到墻根上甚至長出了10mm左右的“白毛”!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建筑物的照不著陽光的內墻上。
減免泛霜的措施作為燒結磚的生產廠,理應盡一切努力減免泛霜。由于氧化鎂常分散存在于原料中,無法剃除,當原料的燒結溫度高于980℃時,可在980℃以上的高溫段保溫2~3個小時,使氧化鎂和原料中的二氧化硅化合生成硅酸鎂,其不溶于水,也不會產生泛霜了。
國外(如德國)采用在原料中加入適量氯化鋇(BaCl2)其在和硫酸鎂、硫酸鈣反應后分別生成不溶于水的氧化鎂(MgCl2),氯化鈣(CaCl2)和硫酸鋇(BaSo4),以有效地防治泛霜,其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MgSo4+BaCl2→MgCl2+ BaSo4
CaSo4+ BaCl2→CaCl2+ BaSo4
由于氯化鋇較貴,這一方法目前國內未見使用。
內容來源于百度
電話:0537-8726655
手機:15554406518
微信:zwpt123
地址:山東省金鄉縣智慧產業園